“成功”是怎样炼成的(全国甲卷)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(全国甲卷·鲁、晋、豫、冀、皖、赣) “成功”是人们企盼的,但不同的人获得的“成功”又是各不相同的。想知道不同的“成功”是怎样炼成的吗?请看下列说明。 冶炼原料 “相信自己”、“听取别人的意见”、“艰苦奋斗”(催化剂)等。 冶炼配方 一、相信自己+相信自己+催化剂=成功 二、听取别人的意见+听取别人的意见+催化剂=成功 三、相信自己+听取别人的意见+催化剂= 成功 冶炼方案 一、取两份“相信自己”,加入催化剂,经急火六六三[屏蔽广告] 十六天冶炼,出炉,不加工或稍微加工即可。 二、取两份“听取别人的意见”,加入催化剂,经旺火七七四十九天冶炼,出炉,不加工或稍微加工即可。 三、先取一份“相信自己”,再取一份“听取别人的意见”,加入催化剂,经文火九九八十一天精炼,出炉,精雕细琢,检验无误,方可出厂。 产品说明 第一种产品成品率50%。原料廉价易得,燃料耗费较少,生产周期较短,但产品强度不高,不能用于要求稍高的地方。据调查,其产量很高,往往供大于求。 第二种产品成品率50%。原料成本昂贵,但生产过程简单,工艺要求不高。燃料消耗比第一种产品多些,生产周期稍长。但产品强度亦不高,不能用于要求稍高的地方。生产量很大,也常常供大于求 第三种产品成品率100%。原料价格不是很便宜,燃料消耗较多,生产周期最长。生产工艺要求很高。其暂时利润不是很高,但长远利润是无法估量的。其产品质量很好,强度适用于各种要求。调查显示,其适用范围极为宽泛,但产量极小,供不应求。 大力呼吁 由此可见,前两种成功并非人们企盼的成功,但由于一些人鼠目寸光,急功近利,就大量制造和广泛使用第一、二两种产品,结果不但不可能获得真正的“成功”,反而还造成大量宝贵资源的浪费。 所以在此强烈呼吁,厂家要减少第一、二两种产品的生产产量,转而扩大第三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。让更多的人使用上高质量的产品,让我们都能够享受到真正成功的快乐。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“成功”是怎样炼成的(旁批) * 开篇即点明人们企盼成功,但成功也有不同。开宗明义。 *一个设问引出正文。 *第一个主体内容:“成功”的冶炼说明 * 原料,即冶炼成功之必备。 * 催化剂加得好,“艰苦奋斗”乃成功必备! *冶炼配方:列出三套配方,对比。 *配方(一):取双份“相信自己”。 *配方(二):取双份“听取别人意见”。 *配方(三):“相信自己”、“听取别人意见”各取一份。 *三种成功,内涵不同;优劣耐人寻味! *冶炼方案:具体说明各套配方的冶炼过程。 *方案(一)的“译文[屏蔽广告] ”:加倍相信自己,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斗,获得成功。 *方案(二)的“译文”:加倍听取别人的意见,经过较长时间的艰苦奋斗,获得成功。 *方案(三)的“译文”:既相信自己,又能听取别人的意见,并在相当长时间的艰苦奋斗中,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,最终获得成功。 *第二个主体内容:“成功”的产品说明 *第一种“成功”:成品率只有一半。“廉价”,因自备原料;“强度不高”,不耐用,经不起检验;“要求稍高”暗指复杂条件或复杂环境。“供大于求”,生产过剩。 *第二种“成功”:成品率也只有一半。“成本昂贵”,因广取原料;“工艺要求不高”,没有内加工,谈不上什么“工艺”;“强度不高”“供大于求”的弊端与第一种相同。 *第三种“成功”:成品率达到百分之百!虽然价格不便宜、燃料消耗多、生产周期长、工艺要求高,但质量好、强度高、适用范围广。 *作者的态度至此已明。 *“供不应求”,指能获此成功者不多。 *直接阐明观点。 *综上可知:第一种“成功”是固执己见型的,第二种“成功”是轻信盲从型的。这两种“成功”都是短暂的、脆弱的,经不起考验。 * “强烈呼吁”,彰显主旨。要想获得真正的成功,就要改变“冶炼的方案”,即要做到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兼顾。 *始终以“产品”而论,文脉一致。
“成功”是怎样炼成的(简评) 这是一篇体裁新颖,构思独特,风格有创意的作文。就“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”的话题,文章以产品评介的形式展开两层主体内容:“成功”产品的冶炼说明和“成功”产品的评介分析。两层主体内容互不雷同。第一主体内容介绍三种“成功”产品的原料、配方和冶炼方案。第二主体内容介绍说明三种“成功”产品的成品率、质量及市场供求情况,得出“虽然使用原料相同,但由于配方与冶炼方式不同,产品的质量大不相同”的分析结果。 文章将“成功”比作产品,以产品评介的形式构思全文,形式新颖,手法独特。将话[屏蔽广告] 题中的“相信自己”、“听取别人的意见”设计成生产产品的原料,而获得成功的过程就成了“冶炼”的过程。更可贵的是,作者将不同内涵的“成功”并举对比,告诫人们放弃“鼠目寸光”、“急功近利”的名利思想,要通过艰苦的努力去获得真正“成功”的深刻道理。而由于形式新颖,手法独特,使文章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和议论,给读者以更深广的理解空间,于具体处见抽象,于浅显处悟深奥。 |
|